活動課一到,操場上立刻歡騰起來——跑道上跳繩的,球場上踢球的,乒乓球臺旁大力揮拍的……歡笑聲此起彼伏。我也加入進來,興致盎然地繞著跑道慢跑。當跑到操場拐角時,我看到明軒獨自坐在香樟樹下,低埋著頭,一只手緊緊抱膝,另一只手拔起一棵小草,拋遠;又拔起一棵小草,再拋遠……
“明軒,怎么一個人坐在這里?想什么呢?”我朝他走去,邊走邊問。
“沒……沒想什么!”見我突然走來,他有些慌張。
“你可是個狂熱的足球迷啊,活動課不去踢球,卻躲在這里發呆,肯定有事??!”我感覺事情沒那么簡單,便追問道。
“我說沒啥就沒啥!”他狠狠地甩開手上的小草,“呼”地一下站起來,撒開大長腿,一轉眼就跑到足球場上,跟同學踢起球來。
明軒可是學校出了名的陽光少年,今天的表現有點兒反常。我疑惑重重,決定打探一番。我旁敲側擊地詢問他的好友,瀏覽他的微信朋友圈,觀察他近期的種種表現……經過一周的摸底排查,我終于明白——明軒“失戀”了!
曾經年少時,我也有過情感懵懂的時候,也遭遇了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告和雙方父母的圍追堵截。雖然現在想來覺得有趣,可我也深知自己當時那種不想言說的無助。因為經歷所以懂得,因為懂得所以包容,我決定為明軒做些事。
我在電話里向明軒爸爸說了明軒的事,沒想到,明軒爸爸竟然很高興,原來他更擔心的是兒子“早戀”,而不是“失戀”。我連忙給他潑了盆冷水:“明軒正處于青春期,他的身心發育還沒有成熟。我們一定要注意體察和引導,防止負面情緒擴大甚至惡化?!?/span>
于是,針對明軒自尊而又自信的性格,我們共同商量出一套家庭應對措施:
1.說破不點破。家長主動陪明軒一起看電視劇《小別離》。因為TFBOYS一直是明軒喜歡的偶像組合,而其中的組員王俊凱在劇中扮演的李想和朵朵又疑似“早戀”。家長可以邊看邊和明軒聊聊相關情節,適時引導明軒思考:“如果劇中人是你,你會怎么做?”“‘早戀’的利弊有哪些?”“如果你失戀了,會怎么辦?”借助這些討論,沉淀孩子的思想情緒,讓他明白:自己所經歷的一切,很多人都曾經歷過,也包括他的父母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上異性很正常,“失戀”更正常。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發熱的頭腦冷靜清醒下來,檢點自己的言行,重新評估對方的人格,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。
2.關心多一點。家長在學習和生活上多關心明軒一些,抽時間多陪孩子一起跑跑步、踢踢球,周末安排全家短途旅行,讓明軒在這些親子活動中感知父母的溫情和陪伴,感知隨著年齡增長,他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,遇到更有趣、更出色的人,體驗更精彩、更絢麗的人生。而目前階段,他要好好積蓄力量,準備遇到未來更優秀的自己。
有了家庭的關愛,明軒也許能想通了,但我還要給他一個釋放的渠道,讓他把不想言說的失望、沮喪等情緒發泄出來。于是,我聯合體育老師和其他年級組的老師組織了一場足球PK賽,只因為明軒喜歡足球,而且踢得很不錯。
果然,明軒全力以赴地投人到每一場比賽中,停球、傳球、射門……他肆無忌憚的吶喊聲和歡呼聲不時傳出來,燦爛的笑容又出現在他的臉上。我竊喜:那個陽光少年又回來了。
每個孩子特別是男生都希望自己能夠像英雄般地存在,都愿意接受別人的掌聲和贊美,不愿意向別人承認自己的無奈和渺小,那就給他一個機會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勇敢和才干吧,他一定能夠在鐘愛的運動中收獲快樂,也能在酣暢淋漓中沖刷掉所有的手足無措。
每月的電影鑒賞課到了。這次,我特意選擇了描述青春期男孩女孩特殊情感的電影《怦然心動》??赐觌娪昂?,我們一起討論那棵樹對于朱莉的特殊意義,討論電影拍攝中人物視角的靈活切換,討論朱莉關注自我的感性思維和布菜斯在平外界評價的自我克制;討論外公毫不吝嗇地向外孫布萊斯表達自己對朱莉的欣賞之情,父親卻處處詆毀貶低朱莉一家以掩飾自己錯失夢想的遺憾……最后,我們共同歸納出這樣幾條觀影感受:
1.站得越高,我們會有更廣闊的視野,看到別人可能看不見的風景。我們怎樣讓自己站得更高呢?
2.你所聽到的、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,不要急于得出一個結論,不妨再等一等。
3.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愛好和夢想,它可以給你的心靈帶來更多力量。
看著和同學討論正歡的明軒,看著教室里朝氣蓬勃的“明軒們”,我釋然地笑了。
正所謂“大音稀聲,大象無形”,陷入情感挫折中的孩子總是敏感的,那就不要去點破他。孩子心中“不設防”,我們也“不進攻”,只給他溫暖,給他發泄情緒的場合,給他冷靜思考的機會。沒有簡單的說教,只有多維的共情,似雪落春泥,悄然入土,孕育和滋潤著生命。誰說情殤不會變成情商呢?